沃野田畴尽欢歌——珲春市特色农业发展走笔

本报记者 杨文奇
       金秋时节,稻谷飘香、硕果累累。在珲春广袤的田野上,各类农作物陆续成熟,迎来收获,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。
       今年以来,珲春市以推进乡村振兴为核心,牢牢抓住“三农”工作不放松,推动农业农村各项工作落地落实,奋力奏响绿色崛起的恢弘乐章。
发展棚膜经济 促进增效增收
       一栋大棚就是一个“聚宝盆”,一棵果树就是一株“摇钱树”。如今,发展棚膜经济已成为珲春市广大农民群众“叩响”致富之门的“金钥匙”。
       去年,珲春市英安镇双新村村民金明龙经营了9栋蔬菜大棚,生产的蔬菜直供饭店和各大超市,收益达35万元。
       金明龙告诉记者,双新村共有40栋大棚,出产了大樱桃、葡萄、草莓、黄桃、李子等高品质水果,远销长春、哈尔滨等地。依托棚膜经济,村里积极发展生态休闲农业,将特色农业、林果苗木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,经营模式由“种植-市场-消费者”向“种植-消费者”转变,实现利益最大化。如今,棚膜经济已成为双新村响当当的“金字招牌”,村民们依靠一栋栋大棚,圆了增收致富梦。
       近年来,珲春市以繁荣农村、优化结构、富裕农民为目标,不断挖掘农业农村潜力,创新举措,加速推进棚膜经济规模化、专业化、集约化、产业化进程,推动全市棚膜经济蓬勃发展。同时,以标准化生产和集约经营为突破点,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,既注重扩大规模、增加产量,又注重改进标准、提升质量,在三家子满族乡、英安镇、板石镇等绿色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发展优质蔬菜、反季节蔬菜、特色山野菜、瓜果和食用菌等高效产品,持续加大政策、资金、技术保障力度,使棚膜经济在种植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增加,实现规模化发展。
推进农旅融合 助力乡村振兴
       近年来,珲春市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和农业产业深度融合,打造田园综合体,让“绿水青山”变成“金山银山”,使广大乡村焕发勃勃生机。
       金秋九月,珲春市敬信镇九沙坪村稻浪翻滚、满眼金黄,远山渐染、天高云淡,所见之处,皆若风景,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“打卡”游玩。
       日前,市民杨先生带着家人来九沙坪村赏秋品景、感受农家生活。“九沙坪村是候鸟迁徙的‘星级驿站’,更是大雁米的产地,这里风光秀丽、生态优良,所以,我们特意带孩子过来看看,让孩子了解水稻的生长过程、听听候鸟的感人故事、体验农业生产的艰辛和不易,让孩子在实践中增长见识,在亲近大自然中探索求知。此次的九沙坪之旅,孩子玩得很开心,我们也觉得非常有意义。”杨先生说。
       据介绍,为促进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,近年来,九沙坪村凭借资源优势,成立珲春市大雁米种植专业合作社,与珲春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等组织合作,创建稻米品牌,使“大雁米”的名声越来越响亮,许多外地客户从春耕时就跟村里预订了“大雁米”。
       为进一步扩大村民增收渠道,今年以来,九沙坪村积极推动农旅融合,启动了稻田认养活动,以生态旅游休闲为主题,发展集稻田认领、农事体验、亲子娱乐于一体的旅游项目,受到广大市民和游客的欢迎。
       九沙坪村只是珲春市深入推进农旅融合的一个缩影。近年来,珲春市各乡镇以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为着力点,持续探索发展集田园风光、旅游休闲观光、特色民俗体验于一体的农旅融合发展新模式,以乡村旅游为依托,积极发展采摘游、民俗游,让村民在家门就能就业增收,实现“挣钱顾家两不误”。
壮大特色产业 激发振兴活力
       又是一年苹果红。日前,珲春市板石镇孟岭村漫山遍野红彤彤的富硒苹果挂满枝头,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。
       孟岭村素有“延边小江南”的美誉,拥有万余亩山地苹果园。近年来,孟岭村充分发挥富硒苹果品牌优势,将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,不断延伸产业链条,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。
       红彤彤的苹果、黑黝黝的木耳、高大健壮的延边黄牛……随着特色农业、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,珲春农民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宽、钱袋子越来越鼓。
       目前,珲春市已争取了3个吉林省“长白山”人参品牌产品原料生产基地项目,人参、当归、芍药等特色作物种植面积达4600公顷,黑果花楸种植面积达180公顷,完成红松果林嫁接140多公顷,绿色稻米、富硒苹果、中药材、食用菌、人参等农业品牌效益日益凸显,棚膜经济、林下经济、水域养殖等农特产业不断壮大。软枣猕猴桃、黑果花楸种植,冷水鱼、延边黄牛、森林猪养殖等一大批产业项目相继在各村扎根,“一村一品”“一村多品”产业布局初步形成。板石镇孟岭村、马川子乡河南村、敬信镇防川村申报并荣获全国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称号,三家子满族乡立新村、古城村荣获州级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称号。
       放眼珲春乡村,绿色发展气势如虹,转型升级激情澎湃。如今,珲春市正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,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上书写农业发展新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