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去穿衣有“烦恼”,如今穿衣更“烦恼”。延吉市民李晓平讲述——“穿”越70年

过去穿衣有“烦恼”,如今穿衣更“烦恼”。延吉市民李晓平讲述——“穿”越70年

2022/6/17 10:58:12     来源:延边新闻网
进入移动版,体验好

“穿啥衣服好呢?”每次出门,延吉市进学街道居民李晓平都要因为穿什么纠结好久。李晓平告诉记者,这样的“烦恼”几十年前有过,但那时是没有像样的衣服可穿,如今的“烦恼”是衣服太多,不知该穿哪件儿。

李晓平出生于1947年,从儿时记事起,母亲熬夜缝缝补补,纳鞋底儿、改衣服的场景,给李晓平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
“当时实行棉布统购统销,做衣服需要凭票买布,每次买布都要经过几番衡量才做最后决定,尽量不浪费一点布料。衣服是家家户户的‘传家宝’,缝缝补补修修改改,一家人轮着穿。”李晓平回忆说,小时候的衣服大多是用父母的旧衣服改做的,穿衣只为遮体避寒,衣服颜色以“黑、灰、蓝”为主,顾不上好不好看。她穿小的衣服,弟弟们再接着穿,实在不能穿了,再把衣服上完好的布料剪下来,留着打补丁用,一双袜子也是补了又补。新三年、旧三年,缝缝补补又三年,是那个年代真实的写照。

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身穿军便装、脚蹬解放鞋是年轻人最时髦的服装搭配,尤其在青年学生中盛行,谁要是有一套军装,哪怕是旧的都让人羡慕不已。无论是工人、农民还是知识分子,家家户户总有一件军便装,很多人结婚照也要穿军便装拍摄。“你瞧,这张照片就是1966年我穿军便装拍的。”李晓平指着一张老照片笑着说,那时百姓的穿着,从颜色到款式都差不多。

上世纪70年代末,布匹供应日渐丰富,棉纺织品、化纤制品的种类样式越来越多。一种名叫“的确良”的布料开始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。李晓平告诉记者,1977年,爱人出差给她买回一条“的确良”裤子,身边人看了都觉得新奇又羡慕,她也因为一条裤子赚足了回头率。

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,人们审美日益多样化,不再满足单一的服装样式,颜色也开始变得绚丽多彩。穿衣目的不再是单纯的避寒保暖,款式、面料、质感成为很重要的择衣标准,喇叭裤、健美裤、蝙蝠衫、夹克衫等服饰成为时尚潮流。1985年,李晓平下海经商,在延吉开办一家烟酒批发商店,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。除了买成衣,她喜欢对照电影明星的穿搭,自己织毛衣或到裁缝铺做衣服。她曾经按照一位女明星的穿搭做了一身衣服,人们纷纷向她求购,于是她又多做了几套,被亲朋好友抢购一空。

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,人们越来越注重服装的搭配,牛仔衣和皮衣成为上世纪90年代的“爆品”,吊带裙、露背装等个性十足的服装在大街上随处可见,一个“标新立异”的年代悄然来临。

进入21世纪,缝纫机开始逐渐淡出百姓视线,人们从量尺裁衣到直接购买成衣。李晓平说,如今,国内的、国外的品牌服装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。

近年来,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,相对于到门店购买衣物,年轻人更喜欢上网“淘宝”、网络购物,打开手机、一键下单、移动支付、送货上门。“选择多样,价格实惠,不合适还可以退,真的很方便。”李晓平告诉记者,她现在的衣服都是孩子给买,全国各地的款式、品牌,只要自己想要的都可以买到。有时衣服一买就是一堆,她也经常会因为衣服太多,定期进行“断舍离”。

—— 记者手记 ——

建州70年来,我州各族人民物质日益丰沛,服装也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变得绚丽多彩,从缝缝补补又三年到每季都有新衣服,从呆板到个性,从闭塞到开放,从单一到多元,从自家裁剪到网上“淘宝”……70年来,一件小小的服饰,承载着一个人、一个家庭的记忆,穿的变化,见证了我州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。

原文标题:过去穿衣有“烦恼”,如今穿衣更“烦恼”。延吉市民李晓平讲述——“穿”越70年

来源:延边新闻网
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ybrbnews.cn/ynews/content/2022-06/14/142_557081.html


责任编辑:鞠艳红
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
			图们江新闻网
			官方微信
			
			珲春融媒
			客户端